活水平绝不能倒退!”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他继续向戴高乐申请经费以便对乍得和喀麦隆的基础设施和民用工业进行投资,并且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帮助民众解决生活困难上,指挥战斗的事基本都被他甩给了马尔尚。
反正现在战事尚不激烈,马尔尚即使有心求战,也无法给第一团的士兵们插上翅膀,只能干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在草原上推进,一个聚落一个聚落地向法属西非挺进,连开枪的机会都不多。
而且马尔尚不是眼热勒克莱尔的晋升吗?德内尔正好将解放法属西非的光荣留给他,早让他晋升准将,免得满腹怨言憋出毛病来。马尔尚也看出了德内尔做此分工的用意,对后者深为感激。
马尔尚感激德内尔的大度,艾布厄感谢德内尔的配合,勒克莱尔感恩德内尔的举荐——自由法国非洲远征军的领导力量便以德内尔为枢纽,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非洲的思想统一了,但自由法国在伦敦的高层中还有不少人不理解德内尔为何要急于往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投钱,不过戴高乐却明白德内尔的用意。
当前法属美洲殖民地和部分亚洲太平洋殖民地,以及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和乍得已经加入了自由法国,但指望这些地区靠自己的工业力量武装出一支大军纯属痴心妄想,它们能为抗战的就只有人力。
如果因为刮地皮而激起民众的不满,那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民众不支持自由法国,不愿意加入自由法国军队,强征来的兵员又士气低下,那还怎么跟德国佬作战?
但倘若自由法国采取另一种做法,即付出相当大的一笔支出,让殖民地民众看到自由法国正尽最大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就不难发觉,只有自由法国才真正把他们当成法国人,才会考虑他们的福祉。那么为了避免受到德国人的奴役,不愿做二等公民(黑人在第三帝国体制下甚至根本不算公民)的殖民地人民必然会更加支持自由法国的战斗。
于是仍在海上晃荡的他批示伦敦:“再拿出一百万法郎给戴泽南上校,并告诉他,这笔钱怎么花完全由他和艾布厄总督决定。”
正如德内尔相信勒克莱尔有拿下喀麦隆的实力一样,戴高乐也相信德内尔能为自由法国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
“戴泽南上校非常仁慈,最看不得别人遭罪,总是想尽办法缓解别人的痛苦。正因为如此,他到哪里都能获得一群追随者。在军队中是这样,相信在民事上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