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中的难兄难弟了,像荷兰、波兰、挪威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搬迁到了英国,偏偏法国除了个大元帅贝当,比利时出了个利奥波德国王,直接带着本土和德国人签了条约,让流亡在外的抗战政府反倒成了叛徒。
德内尔略一失神,随后立刻让副官巴布鲁将消息转给前线的两个营长,两个营长很快回复收到命令。
到10月27日,自由法国对加蓬的进攻就开始了。两个营长并没有像先前一样,婆婆妈妈地又是劝降又是宣传,在争取加蓬加入自由法国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而是直接发动了猛攻。
宣传固然没停下,可宣传的方式也有改变。从前飞机只撒传单,这次则是传单炸弹一起撒,宣传轰炸两不误。
进攻加蓬的两个营长都是亲身经历过那尴尬无比的达喀尔行动的,达喀尔守军的行为使他们认清了事实,即可耻的维希上层会毫不犹豫地利用法国人对权威的服从,胁迫法国人自相残杀。
不打掉那些忠于维希的叛徒的胆气,他们绝不会妥协。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认清了现实,所谓法国人不打法国人根本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就算自由法国为了“不打自己人”,将进攻法属殖民地的机会拱手让给英国,难道将来戴高乐他们还能缺席反攻本土的战斗吗?
一旦放开手脚,自由法国的军人们就展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跟犹豫不决、士气低落的维希军对上就像石头砸鸡蛋。加蓬边境防线在一日之内就被凿穿,27日上午迪奥上尉便占领了米奇克,此时德内尔还没到前线呢!
到11月5日,朗巴勒内也被攻克。8日,柯尼希率领的第二团(辖一个塞内加尔混合营,一个外籍军团营和一个喀麦隆桥民营)成功登陆了科莫河北岸入海口,利伯维尔便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
到这个时候,维希来的德杜将军手上只剩了不到三个营,和一些零零散散的民兵,完蛋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在守军顽抗下去显然会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德内尔便开始对城内的人展开心理攻势,尽量减少法国人的伤亡。
为了建立补给线,自由法国控制的一条驱逐舰和一条炮艇驶入了利伯维尔的港口。港口里停靠的船只正是以基尔伯特少校祖先姓氏命名的“布干维尔”号轻巡洋舰。
这条船说是巡洋舰,吨位和火力还赶不上自由法国的驱逐舰,居然还敢用自己的主炮向自由法国的驱逐舰开火。于是两条船毫不犹豫地开火反击,一口气打了20多发炮弹,把这条老巡洋舰揍得浓烟滚滚,让它总算是认清了形势。
不过德杜准将依然打算顽抗下去,11月9日,城区还爆发了一些交火。不过不少阵地的守军显然并不想和法国军队内讧,他们毫无意义地向天开火,等柯尼希的军队一到他们身边,他们就投降。
当天下午,柯尼希的部队拿下了机场,城市里的官员再也不可能撤退了,德内尔便给了德杜最后一次机会:“限三小时内必须投降,否则我会把他枪毙。”
这样的条件令传话的俘虏感到非常惊讶,他颇为不解地询问德内尔道:“为什么?”
“因为叛国。”德内尔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如果他只是遵守维希的命令和我们打,打到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向德国人投降都无可指摘,更何况现在还是向同为法军的我们投降。要是他还打算顽抗,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了——他铁了心要做德国人的狗!既然如此,卖国贼凭什么杀不得?!”
这样杀气腾腾的最后通牒将德杜将军的斗志彻底击垮了,于是加蓬的战争就在11月9日基本结束,自由法国总共才阵亡了22名官兵。三天后,迪奥上尉又以两人牺牲为代价拿下了以“巴黎屠夫”的名字命名的梯也尔港。
只是在当晚德内尔向戴高乐汇报利伯维尔情况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感到意外且痛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