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来我房间聊聊天(3 / 4)

《套装》的口碑,更多地建立在它所营造的裁缝铺的光影质感,以及老剪裁师行事的冷静与优雅之上。

片中老剪裁师用满是皱纹的手剪裁衣料,厚重的剪刀沿滑石笔画下的曲线灵活穿行,衣料优雅地分开,不疾不徐地滑落。

在暖光色调下感受布料的重力和质地,确实是难得的视觉体验。老戏骨马克·里朗斯拿捏到位的肢体语言和节奏把握,也为影片的独特韵味增色不少。

但最终呈现的这件《套装》,离熨帖合身,还有不小的距离。

问题就出在填充其结构的细节上。

《套装》在繁复针脚包裹下的细节,经不起仔细的打量。

影片的悬疑部分尽管反转再反转,却并没有能使故事成立的基础逻辑。

影片把背景设定在1956年,也许是因为50年代正是芝加哥人口大量流入,街区小帮派摩擦频繁,黑人势力抬头的时候,但片中的重要道具——磁带要到1963年才发明出来,不能不说是个重大纰漏。

影片中两个帮派是在小街区争夺地盘的混混。

一派是爱尔兰移民,实力不强,一心想投靠已在芝加哥扎根三十余年的outfit。

一派是南方迁来的黑人,做赌场生意,利润遭到侵蚀。

导演让两个帮派轻易被裁缝玩弄于股掌之上,与其说是因为裁缝技艺高超,应变得当,不如说是编剧人为压低了帮派成员的智商,各种处事方式让人摸不着头脑,经不起推敲。

编剧出身的导演,知道如何测量戏剧张力,缝合谎言与真相,熨烫情节拐点,最后对人物结局适时收边。

不得不说,各个情节点的设置称得上合宜。

导演有匠人的手艺,但过分拿腔拿调的工整布局却靠着一连串意外事件支撑,过重的设计感,让故事和人物缺少灵性与活力。

影片结束后,伴随灯光亮起的是高潮后的空虚和剧情中巧合背后漏洞的显现,却体会不到绵延到银幕之外的余味。

作为导演,格拉汉姆·摩尔初出茅庐,说到有限空间的戏,波兰斯基和吕美特数部名作珠玉在前,同是室内剧,波兰斯基长于表现受限空间对人物情绪的挤压以至扭曲,吕美特则是戏剧紧绷张力下台词节奏的把捉。

无论对空间的理解还是让人物与空间产生互动的技巧,《套装》都难望那些经典作品的项背。

《套装》欠缺的,正是那些作品绵延留存的无尽回味。

吕美特的《死亡计中计》,剧中人机关算尽地用剧本去改变命运,未料命运的剧本却更荒诞,让人有麦克白落幕前的喟叹。

而《足迹》,用两个时代两败俱伤的暴力交接,渗透对茫茫前途的隐忧。

更不用说《水中刀》,把性别与权力的角力和其间人性的变化表现得入木三分,每次回想,都让人后脊发凉。

再谈人物。

影片开头就暗示着老剪裁师有着非同一般的过去,结尾,老剪裁师露出花臂文身,用剪刀一击致命,颇有《暴力史》维果·莫滕森以暴制暴的风范。

但简单化的处理,爽则爽矣,却让人物的立体性打了折扣。

电影史中,像《套装》里的老剪裁师一样,曾经告别过去,开启一段新生活的人,也有不少。

然而重新开启一段生活,并不容易。

因此,这类电影人物最直击人心的,无不是主人公总也甩不脱的过去的阴影和逡巡不去的无力感。

柯南伯格《暴力史》的无奈,是暴力只能被暴力制止。

《漩涡之外》罗伯特·米彻姆的忧郁,是真情只能通过谎言来挽回。

《兆治酒馆》里的高仓健,永远无法证明自己安身的现状不是对过去的背叛。

《套装》没有表现这层顾虑,老剪裁师的这段经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