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4 / 5)

“谁啊?”陈婉清有些好奇。

“学习这部电影最好的老师,当然是拍这部电影的导演啦。”

“刘哥你是说你找贾樟柯来给我上课?”陈婉清瞪大了眼睛,有些难以置信。

刘尚笑了笑:

“没事,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会来聊聊的。”

陈婉清以为刘尚在开玩笑,直到刘尚真得打电话叫来了贾樟柯。

理由当然不是给陈婉清上课,而是说自己要走了,有些心里话想跟贾科长聊一聊。

贾樟柯太实诚,真得屁颠屁颠来了。

等到了地儿,才知道上了刘尚的当。

既来之则安之,贾樟柯愿意腾出十分钟时间,跟刘尚聊一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电影。

陈婉清就在一旁听着做笔记。

刘尚:这部电影说的是几位作家回到故土寻找灵感。你作为导演也是如此吗?回到故乡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贾樟柯: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当我第一次开始拍故事片时,我在家乡拍是因为我对我的家乡很熟悉。还有方言,语言方面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处理信息。

在这部特别的纪录片中,我目睹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戏剧性的城市化,很多人都去外地务工了。他们从农村去到城里找工作,寻找机会。我认为,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只知道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社区。

这些都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农村历史,农村文化,农村社区的情况知之甚少。但是当你想了解中国时,你不能不看农村文化,因为一切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所以为了让我们理解贫穷是什么样子的,在过去食不果腹是什么样子的,你需要暂时回顾一下历史,回顾记忆。

所以我们暂时需要找到一个不同的方向,一个不同的视角。在空间上,在地点上,我们需要回到农村地区。

这是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是从这些农村城镇开始,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回到山西和回到过去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结合这些时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现实。

刘尚:《天注定》上映后,您曾说过想探究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这部电影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一过程的延续?

贾樟柯:是的,确实。这部电影继续探索了内在的、心理上与精神上的变化。这就是我选择这些作家作为我的研究对象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想用这部电影来检验、探索或谈论他们的文学作品。

对我来说,我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是敏锐的社会观察者。他们非常勇敢,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成为时代的信使和社区的信使。他们那个时代的信使。

所以我认为可以通过他们来捕捉特定的现实,因为他们不仅是敏锐的观察者,也是很好的故事讲述者。他们谈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的方式吸引了我,让我想要拍一部有关于此的电影。

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去拍这些事情,而是通过听他们述说、而非是看他们写的文字来捕捉历史。

我想看看作为作家,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的,然后我将其拍成电影研讨会的样子。

刘尚:这部电影的名字有些哀愁,主题也非常严肃,但某些时候,特别是当作家余华讲述的时候,电影也变得十分有趣。您是刻意为之的吗?

贾樟柯:这就是典型的余华(笑)。这正是他讲故事的方式,带有讽刺意味,很像黑色幽默。

对于作家余华来说,他实际上比第二位作家贾平凹晚出生十年,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以这种幽默的方式写一些东西是颠覆性的。

这是一种展示他有多么叛逆的方式,因为这几乎是那一代人的表达方式,用谦逊的幽默来谈论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