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头加持,所以还是吸引了不少人过来。
像红光机械厂的董书记跟李厂长,还有一些厂里的高级干部领导,基本全都来了。
此外像红光出版社的大部分员工,以及诗刊杂志社的主编副社长,还有电视台的几个主持人,比如陈夺跟红云,以及几个主编、记者、编辑等等,都来捧场了。
更让曹志强没想到的是,一些曹志强平时没啥交往跟交情的文人诗人,比如中国作协副主席等人物,也不请自来,主动过来祝贺。
这倒是让曹志强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他压根没想过,居然还有这么多诗人文人会来主动找他攀交情。
其实这就是认知偏差的问题了。
实际上,曹志强虽然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俗人跟商人,但其实他在外人的眼中,他的标签就一个,那就是诗人。
如果要在这个标签上再加一个,那就是文人。
是的,曹志强虽然从来不把自己当诗人文人或者作家,但其实呢,随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真本诗集的流行,以及后来的加料重制版《江湖行》的畅销,曹志强新锐青年诗人的地位,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不管是第一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好,还是后来那套加料的《江湖行》也罢,单纯就诗歌水平来说,确实是首首经典。
尤其是后来的那首《江湖行》,也就是“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那首诗,更是备受推崇,甚至掀起了一番新的年轻人追读武侠的高潮。
要不是国内此时还有个武侠禁令,不许明着出版武侠,可能武侠早就泛滥成灾了。
别的不说,至少在诗歌,或者说新诗领域,曹志强如今已经是国内的旗帜性人物,甚至在传唱度方面,已经远超老一辈的诗人。
没办法,谁让曹志强的诗歌更加通俗易懂,意境却同样不俗呢。
不说江湖行了,就说那个见与不见,还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只这三首诗,就可以奠定曹志强最强新锐诗人的地位。
也就是文无第一,国内不搞什么诗人排名。
要是现在真的搞个排名,并且以人气排名的话,那以曹志强现在的名气,那绝对是妥妥的第一。
只不过,这个发酵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八十年代初的人,追星还没那么狂热,尤其是对诗人的追捧,跟追偶像的狂热不一样,所以曹志强感受不深。
至于其他文人,他们相对保守,就算想结交曹志强,但总要矜持一番。
平时呢,曹志强又不怎么参加文人活动,比如这个诗歌沙龙那个诗词茶话会的,这自然就少了一些跟其他文人结交见面的机会。
坦白说,不是没人给曹志强递过相关活动的邀请函,可惜曹志强都是邀请函收了,但本人不去。
因为曹志强太忙了,压根没工夫去参加一帮文人墨客组织的清谈会。
而且他也怕去了露馅,万一暴露自己知识底蕴不足的毛病,被人笑话可咋整。
毕竟曹志强的诗人地位,是靠剽窃得来的,要论真正的知识底蕴,肯定跟正经的诗人文化人不一样。
跟他们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说几句就要露怯。
当然,就算不会露怯,曹志强也不会去的,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那是什么好会,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
有那功夫,还不如在家睡会儿大觉,或者再抄袭几篇流行歌出来呢。
曹志强一直不跟主流诗人接触,本来大家也都不介意,可随着曹志强如今在诗人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得不重新注意他。
没办法,以目前的风气,至少在诗歌界,已经到了无法不注意曹志强的地步了。
甚至有传闻说,一些中学语文教材,都打算拿曹志强的一些文章写进课本,成为中学生的必读诗篇了。
传闻真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