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全琮为先锋。快近攸县80里左右的地方,发现有一二千人的运粮队,赶紧让斥候来报,问要不要拿下运粮队。
诸葛亮一听,当然要拿下,且吩咐不得放走一人。更令徐盛、董袭两人各领2000兵,配合全琮合围了,务必做到不放走一人。
三人四面一围,结结实实地给围住了,全琮挺刀杀进去,就遇到一儒将,没五回合,被全琮一刀拍下马来,活捉了。
只见此运粮队,彼懂战法,用粮车一圈圈围住,建立了三圈阵地,还能互相支援。
原来,这支运粮队是刘度之子,刘贤的堂兄弟,也是好朋友刘敏领兵,刘敏的表兄弟好友蒋琬来协助他。此阵就是蒋琬组织的,而被活捉的儒将则是刘敏。
刘敏是第一次领军作战,没有经验,全琮也是攻的太凶,刘敏三二下就慌了神,力量与能力又不如全琮。
蒋琬一看,刘敏被活捉,害怕丢了刘敏性命,又听投降不杀,逐令全队举手投降了。
诸葛亮一到,一听是俘虏了蒋琬、刘敏大喜。一进大帐就亲自解开了捆绑他们的绳子,立马安排酒宴给他们压惊。
诸葛亮太知道蒋琬了,是他在三国死后第一任继承者,真正的大才,社稷之器。
特别他敢于修正诸葛亮死后的政策,改变“无岁不征”的战争局面,使得“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诸葛亮与蒋琬他们两的“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极其一致,没多久就相谈甚欢。
蒋琬也是扔下筷子,跪地请降,有一股遇到明主的感觉,产生一种誓死追随的理想使命。刘敏十分信任蒋琬,逐一同降了。
诸葛亮任命蒋琬为他的书佐兼亲兵队长,刚好全琮领兵去了,缺一个亲兵队长。刘敏为行军军侯。
诸葛亮大军一到,形势立马变了,两方兵力旗鼓相当。两军对垒,摆开阵势,立于阵前,诸葛亮阵前劝道,为免人命涂炭,顺应时势,罢兵为和,回归刘表帐下。
刘度、赵范不同意,要做过一场。赵范遣陈应出战,诸葛亮这边全琮抢先出马,十回合斩陈应于马下。
陈应本是猎户出身,善使飞叉,自恃武艺过人,又见全琮是一小孩,轻视了,还想活捉全琮。
全琮刚开始也颇保守,一招一式犹如刚学,一板一眼,陈应与全琮打了八九招,突然,飞叉交于左手,右手探出,想抓住全琮的马缰绳。
全琮立直身体,突然发力,挥刀砍下,陈应习惯性右手一挥,以为钢叉还在右手,可惜没在,一刀砍在脖子上,应声掉落马下,死于非命。
鲍隆见好友陈应死了,夹马就冲出,徐盛一看也挺马而出,敌住鲍隆。
鲍隆现任桂阳郡管军校尉,他也是猎户出身,曾射杀双虎,武力超群。两人势均力敌,各有千秋,徐盛刀法精湛,鲍隆蛮力大,战三十多回会未分出胜负。
一旁的邢道荣见了,拍马而出,诸葛亮一见,立马让胡车儿出战。邢道荣一把大斧,使得哐哐作响,胡车儿双戟使得行云流水。
之前胡车儿是使枪的,与张绣学了几招,自从偷了典韦的双戟之后,他就觉得双戟更能发挥出他的力量来。
于是改练双戟了,关键还是典韦的双戟,是曹操特别打制的,算是精铁炼成,坚韧与锋利度都超一般武器。
两个人都是力量型战将,一个斧头势大力沉,一个双戟使得灵活异常,双戟一叉就卸去了斧头的力量,再一推一挂,斧头太长反而不好换招,还好邢道荣力大,即使这样,三十招之后,邢道荣也是渐落下风。
这边打得热闹,刘磐在城里看得明白,知道是援兵来了,顺势从城里冲出,刘度挡之不及,被刘磐、王威杀穿。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来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