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就和他划清界限——我们是来学习的!
……
就在楚国的第二届科举结束,为州县改革更多新鲜血液的时候,驻扎在辽东港的凌统,听说了一个令他有些在意的消息。
这消息最早还是燕侯那边传过来的……
最初事情的起因,是在数月之前,魏国成功制造了一种新式的纺织机——魏纺车。
虽然只是听说了一些结构特征,但凌统感觉这应该就是楚国的纺织机改良而来!
相比之下,楚国的纺织机没有那么高的保密级别,如果真有人沉下心去楚国学习,现在带回魏国也很正常,而魏国的巧匠营,本来就以“改良”擅长。
凌统也相信,这种事情并不需要自己特地汇报,捕风卫肯定早就得到消息。
只是接下来,此事却引发了连锁反应!
东部鲜卑、乌桓,甚至更东部的高句丽,屡屡有部落惨遭洗劫,大量族人被掠走、牛羊被抢夺……
最终甚至惊动的燕侯——毕竟燕侯、也就是曾经的辽东公孙氏,虽然一直是以武力慑服乌桓、鲜卑、高句丽、扶余这一票的异族,但名义上也是幽州北方的大盟主、矛盾调节者。
虽说这只是公孙氏称雄辽东的手段,但现在他们真的搞不定之后,自然也来找公孙康“主持公道”。
稍微追踪之后就发现,这些小股的捕奴队,基本都来自魏国……
公孙康因此遣使魏国,劝说魏国停止这种行为——本质上公孙康是不敢和魏国翻脸的,何况……魏国现在只是针对那些北方和东北的异族,自己不管的话,只是损及公孙氏在异族中的威信,又不是直接攻击自己。
然而魏国却直接否认出兵,勒令公孙氏停止污蔑……
后来进一步调查之后,发现的确如此……才怪!
的确这些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的捕奴队,并不是魏国的正规军,而是北方士族的私兵,不过……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私兵中会有姬造士兵、甚至还装备有板甲吗?
当然,即便如此,公孙氏终究是不敢和魏国硬碰的,在魏国表现强硬后,公孙康便只是敷衍的安抚了一下各部族的首领。
虽然公孙康为人霸道,但是乌桓、鲜卑……哪怕是他妹夫的扶余国,在他眼里也算不上自己人。
不过后来魏国的捕奴队行动范围,甚至从海路,扩散到了炒海鲜半岛南部的三韩……
一些世家豪右,直接以自己的船队,前往三韩、掠夺劳动力,甚至有些直接在当地扎下根来,武装建立血汗工坊。
而一些来辽东做生意的三韩人,也在途中被劫掠,余众抵达港口之后,向的楚国驻军汇报。
有几次凌统在衡量过时间、航速之后,当即下令出兵追赶……
那些北方士族,倒是也不敢和楚国的舰队炸翅,被楚国堵到的话,通常就直接放人,在楚国巡航的范围内,也会收敛一些,只是……海洋太大,而且在三韩的时候,楚国也管不了,也无法去搜查不在辽东两个港口停靠的船只。
凌操想到楚王和太史将军的谆谆教诲,认为此事魏国虽未敢对其他汉民动手,但也有损大义、有悖楚学,与前汉匈奴强盛时的豺狼行径无异,于是特地派人回报此事。
至于消息传到白图手中的时候……
的确正如凌操所想——白图早就从捕风卫,得到了更具体的情报。
毕竟黄天姬一直找不到也就罢了,如果连魏国这么大规模的行动都不知道,那太史慈怕是要内疚请辞。
不过凌操的汇报,更侧重于三韩、扶余等部族,对魏国此举的感官……
而捕风卫的汇报,则是更加侧重于魏国内部的情况——毕竟对于北方地广人稀的各部族,无论是从重要性来说、还是从潜伏的难度上,捕风卫都不会太重视,反而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