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打谷桶其实便是一个较大的圆形木桶,其特殊之处便是在木桶偏上的位置围上一圈较为粗壮的稻绳。
平时打谷时,将带有长杆的竹席竖起,围在木桶上方,将大半个打谷桶都高高地围住,仅留出一块供人打谷。
谷梯斜放入打谷桶中,那谷梯上端刚好能长处木桶上方一小部分,村民们将割下来的稻谷一下一下地砸在谷梯上,上面的谷子便会掉到打谷桶中。
而那在村民们甩动稻谷时溅起的谷子会被围在边上的竹席挡住,即使甩得再用力也算是不了多少谷子。
竹席之所以能固定在木桶上方将其围住,便是因为手艺师傅在编竹席时,都会将两边的竹条特意留出几尺长。
打谷时便将这长出的竹竿插在打谷桶外围的稻绳内,以固定住竹席。
确定好洗浆所用的工具,众人便不断搬出打谷桶、谷梯、纱布、小木桶、木盆等物,将它们清洗干净。
洗浆时,将那谷梯横着架到打谷桶上去。
谷梯并不平整,而是有上下之分,中间向上方凸起,两端稍微弯曲向下,形成一个小弧。
在打谷时,只有让上方凸出些,才更容易把谷子打下来。
而洗浆时,却是要把凸起的上侧朝下,如此便能让两端高些,中间陷入打谷桶中,刚好可以让谷梯稳稳地架在木桶上方,不用担心它会滑动,当有水时也不会流向两侧造成浪费。
大纱布则展开垫在小木桶上,将整个木桶内侧覆盖。
再将番薯浆糊倒进纱布,倒入清水大力搅拌。
拌匀之后便将纱布四周捏拢、整个提起,浆液便会顺着纱布流下去。
当然,单是如此,纱布里的浆水必然沥不干净,便要将它架到谷梯上去。
让腿脚洁净之人赤脚站上去,用脚踩那纱布内部的番薯浆糊,将里面还存留的浆水不断踩出。
如此一次仍然不能将番薯浆糊中的细粉都清洗出来。
还得再次在纱布里倒水、搅拌、沥水、踩干。
基本重复三遍,浆糊中的细粉基本便能清洗出来,只剩下番薯渣留在纱布内。
沥出来的浆水在那放置一日,第二日小心倒出桶中的水,下方便会有一层沉淀物,这便是湿粉。
将这湿粉挖出晒干,晒干之后便会自动碎开,用手轻轻一碾,就能碾成细腻的粉末,这便是番薯粗粉。
再用那细筛筛过,将粗粉继续碾磨,直至全都成为细粉。
番薯粉便制成了。
而番薯粉条便是由番薯粉制成。
因此,众人还借了好几家的打谷桶,每日都要制作一批。
至于番薯干倒是简单,也用不到多少额外工具,就与平常蒸包子馒头相似,将番薯一锅锅蒸好,切成条晒干便成,它可以直接食用。
众人不过在家折腾了几日工具,便又收到了郑林楚的来信。
往常只要是郑林楚的信件,内容遍不会无的放矢。
这份信件的价值更是极重。
无他,便是教众人如何提前剪苗。
想也知道,郑林楚绝不会在番薯上开玩笑,更不会诓骗她们,否则损失最大的还是她,那这自然便是真的。
众人经过一番计算便确定了,若是多雇些人,那批番薯藤苗还真有可能全都剪出来种上。
知道可以提前剪苗扦插之后,江芊月与薛珂静便更是放心大胆地去招人了。
之后一段时日,两人更是忙的脚不沾地,每日里都在各个村子之间转。
几日过后,家中之前制作的番薯丝以及番薯粉便出了第一批成品。
那番薯丝自然是分出去一部分研磨成番薯面。
而番薯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