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厚积薄发后,必然的现象。
从金棕榈到奥斯卡,《寄生虫》以202个奖项和183个提名位列年度电影之首。
蒂尔达·斯文顿,昆汀·塔伦蒂诺,小贱贱瑞恩·雷诺兹……
无数大咖为它背书,被它折服,影响力不再局限于韩国那个弹丸之地,而是真真正正地遍布全球。
它的登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有英语字幕组的努力,发行公关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剧组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访问、颁奖典礼、画报拍摄宣传……
步调一致,群策群力地推进这个结果。
这结果背后,还有韩国电影从百废待兴,到不断地抗争、被击倒、再进步,才让《寄生虫》成为韩影史上第一座奥斯卡获得者,奥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语最佳影片,史上第一部同时拿下最佳外语和最佳影片的电影。
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寄生虫》能登顶成功,绝不只靠一个人的才华迸发。
上有“为广大电影人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放心大胆制作电影的环境”(出自韩国那位大佬对《寄生虫》在奥斯卡拿下四冠王的贺词)。
下有带着傻劲,不断尝试着各种类型,反思着各种失败,呼吁着各种协同效应的韩国电影人。
很显然,国内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
这个奖,是颁给兢兢业业的所有韩国电影人的。
奉俊昊说:“韩国的电影人非常幸运。”
谦虚了。
说到底,这“幸运”不是谁给的。
而是无数个谁,用时间和坚持,抢回来的。
另外,电影《寄生虫》很明显是遵从奥斯卡公式的。
刘尚现在还不想为了拿奖去拍一部电影,或许以后玩心起来了,想体验一下曾经写高考作文时候的感觉,可能会去想方设法地拍一部冲奥片。
除了戛纳,还有柏林金熊奖和威尼斯金狮奖。
“中国自1971年起开始选送影片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直到1989年侯孝贤凭借《悲情城市》拿到了最高荣誉的“金狮奖”,此后1989年—2009年的20年间,华语电影取得了骄人战绩,共有5名华人导演先后7次捧得金狮奖杯,其中张艺谋凭《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分别在1992年和1999年两捧金狮,李安也因《断背山》及《色·戒》两度问鼎。史上捧得双金狮的导演一共是4位,华人导演就占了两席。”
“此后直到1993年李安的《喜宴》和谢飞的《香魂女》同时获得那届的金熊奖,1996年李安再次凭借《理智与情感》获得金熊奖,李安成为历届获得金熊奖最多的导演。然后2007年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和2014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也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称号。”
这么看来,刘尚冲击三大电影节奖项确实比奥斯卡容易一些。
不过,刘尚发表自己要参赛拿奖的豪言壮语纯粹是一时兴起。
并不是要拿奖的兴致,而是想逗一逗网友的兴致。
关于拿奖这件事,刘尚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说过。
他第一部电影拍的是文艺片,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拍了。
能拍更多人喜欢看的大制作电影,为什么还要去跟那些艺术家们抢饭碗抢奖杯?
所以他下一部电影并不一定就是去参赛的文艺片,纯粹看心情。
而他说的,不拿奖,以后就不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
完全无所谓。
本来刘尚就几乎不在公共场合长篇大论,除了为了宣传电影而开的记者发布会或者是访谈。
他本人甚至没有微博或者s这些平台账号。
有人问过他,明明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