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就是进工厂打工的年轻人。
很多家庭的孩子,为了能早早进厂打工,又不满十八岁,往往就虚报年龄,把自己的年龄改成大一两岁,甚至三四岁的。
还有一些家庭的孩子,为了能早早进幼儿园,也会更改年龄。
机关事业单位更改年龄的就更多了。
不过正常来说,一般没有像曹志强这样,把年龄改这么大的,最多也就改个三四岁。
但曹志强也没办法。
他十九岁的年龄,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硬伤,会增加别人的不信任感。
为了防止麻烦,对外人的话,他干脆把自己说成二十八得了。
所以,这个王晓红,是真的以为曹志强比她大,喊志强哥是一点没问题。
俩人出了机场之后,很快就叫了个三轮摩的,直奔青红的住宅。
三轮摩的,是这时代的特色交通工具。
在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奇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而且汽车也只能单位买,个人是不能买的。
但是单位拥有的车辆也很有限,因此真正的出租汽车,哪怕是京城也不多,且基本都集中在各大运输公司那边,或者停在各大涉外酒店的停车场。
那种走在路边挥挥手,就拦停一辆出租汽车的情况,至少在一九八三年还不多见。
同样道理,像机场火车站这些地方,通常也只有很少的出租汽车,且大多数都是单位提前给运输公司打电话叫的。
不过,汽车虽然不让私人拥有,但两轮摩托车以及三轮摩托车,都不再限制范围之内,私人也是可以买的。
所以很多人呢,这时候就把两轮摩托车改装成三轮车,或者直接买成品的三轮摩托车,专门当出租车拉客用。
就好比这时期的京城,私人拉客的三轮摩托车越来越多,而且是肉眼可见的多。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曹志强在首都机场坐飞机的时候,机场附近还没有这么多三轮摩的,当然了,那时候的曹志强坐飞机,都是提前通知好对方接机,也不需要打什么摩的出租车。
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曹志强回京,并没有提前通知京城方面接机。
主要是曹志强这次的回京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日子,加上出版社的众人此时都很忙,所以干脆也就不用通知了。
至于出版社的人为何忙,那当然是因为红光出版社下属的知己杂志社,在这个月的月初,刚刚正式出了第一本《知己》月刊。
作为杂志社出的第一本月刊,大家都很兴奋,所以月刊正式上市之后,大家都忙着搞各种促销,希望销量能稍微高一点。
这时期所谓的促销,其实就是到处找各个卖杂志的小卖部跟个体户之类的地方,让他们订购或者代卖《知己》杂志。
像这种走街串巷,挨个找小卖部订购杂志的情况,就是所谓的促销。
当然,后来有了书报亭,那些新出的杂志,就基本是走访那些书报亭,让那些书报亭代卖杂志了。
其实书报亭跟小卖部呢,也挺喜欢代卖新杂志的,因为代卖新杂志不需要他们出钱,也不怎么占地方,还能显得自家杂志多,货品全,然后卖出去的话,中间还能赚一部分,也算皆大欢喜。
反倒是新华书店跟邮电局这些地方,虽然也有上架《知己》杂志,毕竟都是提前谈好的,但这些地方对新杂志往往就不太友好了,毕竟这种单位的网点少,也不会给新杂志做推广。
总之,一个新杂志社要出一本新杂志,前期要快速推广的话,杂志社的员工都比较辛苦。
因为他们往往要亲自走上街头,给各个小卖部、小摊贩甚至一个个陌生人,去推销自家杂志,甚至还要去各个单位,比如工厂啊,医院之类的地方推销。
说白了,就是让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