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员工都化身临时销售员,到处上门推销自家杂志,争取尽快打开市场。
但这种杂志社员工到处上门推销杂志的事情,其实是流行在九十年代末,并不是八十年代初。
因为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社也好,杂志社也罢,基本都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性质,就保证了不管产品销量如何,员工的工资都是有保障的,因为是上面发。
身为事业单位性质的杂志社,社里的员工还是比较滋润的,根本不需要编辑啥的出去推销杂志,毕竟前期就算杂志的销量不行,他们那些杂志社编辑啥的也照样发工资。
所以像这种走街串巷,联络能卖杂志的小店面、小门头,让他们免费代卖新杂志的情况,这时期根本不普遍,甚至可以说是新奇。
曹志强之所以让人上门推销杂志,是因为他的知己杂志社,是他个人承包的国企性质的杂志社,花的钱都是曹志强个人的钱,自然没工夫慢慢等,慢慢熬,而是要尽快打开市场,尽快见效益。
所以为了贯彻曹志强那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指示,知己杂志社在出第一本杂志的时候,杂志社里的人,只要没重要工作的,都要上街推销去。
也就是知己杂志社里的年轻人比例比较多,加上曹志强之前的成功范例太多,威望太重,所以大家才义无反顾的出去推销杂志。
要是换一个老家伙居多的杂志社,曹志强的这个命令恐怕就不好执行了。
但怎么说呢,曹志强之前的成功太辉煌了,而且赚的钱也太多了,再加上曹志强出手一向大方,自己赚了大钱,也要让大家一起喝汤,奖金都是发的高高的,那大家的动力自然也是高高的。
过去的时候,基本都是曹志强的个人专场,毕竟出书也好,出唱片也罢,九成都是曹志强的个人才华跟能力。
但这次的《知己》杂志不一样,这本杂志呢,虽然内容基调是曹志强定的,可具体内容呢,却是大家集思广益打造出来的,曹志强最多就是最后审核一次,基本就没插手具体的编纂工作。
因此,这本《知己》杂志,才是大家真正的心血,也是大家真正的实力所在,甚至可以说是大家的孩子也不过分。
既然是大家的孩子,那当然希望这个“孩子”棒棒的。
身为一家杂志社,怎么证明自家的杂志,或者说“自己的孩子”棒棒的?
那当然是看销量了。
只有销量高了,才能证明你的杂志是别人爱看的好杂志,也才变相证明他们这些杂志社的人没有白干,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出于这些心思,大家自然也就没啥抵触心理。
而且推销杂志不比推销别的东西,不存在多少羞耻感,反而容易有一种自豪感。
比如你是这本杂志的编辑之一,你去上门推销的时候,就可以说我也是这本杂志的编辑,其中几篇文章是你负责的。
人家要是听了之后,露出震惊跟吃惊的神色,再顺便恭维你几句,那爽感,啧啧。
别以为这是假的,这种事情在这个年头还真不少。
因为在这个时期,杂志社编辑,那是妥妥的文化人。
国人此时虽然大部分都扫盲了,但大部分都是粗通文墨的普通人,不能算文化人。
所以在这个时期,对于那些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大家都是天然的尊重跟敬重。
不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文化人的名声都臭了,都快成贬义词了。
总而言之,出版社的人此时都在忙着上门搞促销,都挺忙的,曹志强也不想再麻烦他们。
至于徐庆冬跟朱霖等人,他们只是打算跟曹志强干,但还没正式走完手续,严格来说不是他的人,当然不能随意命令。
当然,除了这些人,曹志强也有一些红颜知己,但她们也